首页    |   本所概况    |   研究队伍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教育    |   历史前沿   
  所在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生态学专业   
  学科建设
生态学专业
自然地理学专业
 
 
恢复生态学
 
     
     
 


针对山西省水土流失、工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小流域生态恢复和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为目标,整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生态恢复研究。
研究特色:1针对山西工矿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以典型工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示范基地为依托,开展了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从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与原因出发,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建立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
2)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以河曲砖窑沟和离石王家沟流域试验基地为依托,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定位研究,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形成规律和小流域治理模式与技术。
研究优势:1立足山西急需生态重建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方面研究基础扎实,科研实力雄厚,以阳泉矿区、大同矿区和朔州安太堡露天煤矿等典型煤矿区作为试验基地;(2)小流域综合整治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综合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近30年的持续研究,在流域治理和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汾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中得到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本方向科研实力雄厚,研究特色鲜明,目前已在山西工矿区生态恢复、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退化防治和退耕地植被重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针对工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了“黄土高原工矿区PAHsSO2对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大型煤矿开采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与土地整治研究”、“山西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及其耐性植物筛选培育研究”等,通过不同植物种植模式研究,初步筛选了耐旱、耐贫瘠的先锋植物和优势植物种类,建立了耐性植物数据库,表明人工植被重建和合理的乔灌草配置模式可以显著加速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进程,提高生物多样性。针对大型工程建设的植被恢复问题,利用喷混植生、回填修补绿化、容器苗等技术,开展了工矿区、高速公路建设等大型工程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学科方向带头人:李素清

 
Copyright©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700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